close

backfb  

前幾天重新申請了帳號,回到臉書的世界。

我停用,不對,是直接刪掉臉書帳號是前年的事,當時因為臉書某些廣告與隱私政策的調整,再加上對這個平台一直以來的反感,決定不再使用。於是把資料打包回家,將帳號完全刪除,不再使用。
其實有不少人都對臉書平台的隱私政策很感冒,但礙於身邊有太多朋友都是「活」在臉書上,生活已經離不開它,舉凡打卡,分享照片或按讚,我們從臉書知道朋友最近做了什麼,是不是結了婚、換了工作、吃了什麼美食或到哪個國家旅遊,離開了這個平台,自己就好像和全世界失聯了,虛擬的Facebook取代了真實的世界。所以,真要完全割捨這個世界,還真需要一點時間適應。

不過我當時是想,反正我還有其他聯絡方式,有手機號碼,有line或whatsapp,有twitter和plurk,想找到我,或者我想找到別人,應該都不是難事。但事實是,它還真的有影響,比如說電話,現在到底有多少人還願意播電話呢?撇開網路通話的軟體,手機最根本的通話功能幾乎很少被使用,也許是怕打擾,也許怕說話時洩露語氣,我們都寧可用文字交談——我現在接到最多的電話,好像是牙醫診所的回診通知了。

其實我也不是那麼愛講電話的人,怕線路接通時那種非說點什麼不可的急迫,偶爾的沉默好像就顯得不禮貌或不耐煩,反正有太多個人內心戲在對話時會上演,所以剛開始有line和whatsapp這類的工具時簡直如獲至寶。可以發出文字訊息等待對方回應,或有人傳來什麼訊息時也不必急著瀏覽或回訊,文字的好處之一就是可以讓自己在想說的時候再說,還可以仔細思考怎麼說,避開了等待與回應的焦慮——結果硬是有個「已讀」的訊息提示,立意雖好反而徒增困擾了。

而twitter和plurk則是因為用的朋友愈來愈少,別說他們了,我自己都不是那麼常用,畢竟這兩個工具屬性不同,但於我而言都不是用來發佈即時訊息的管道,而且我自己有一些出櫃與否的顧慮,於是說話之間會斟酌,也會因應不同平台而有不同的做法。

好像扯遠了。

重新申請了臉書帳號,像召告天下般地,一些朋友立刻透過臉書的通知,知道了我又「復出」了,於是送上邀請或推薦,試著填滿我的好友名單。但話說回來,我前一個帳號的好友名單就夠少了,實在也差不了多少。

不過在申請之前,我有認真考慮過要怎麼衡量自己在同志傾向的顧慮,主要是針對「發文」這件事,我不喜歡分成兩個帳號這種做法,但大部分的朋友都不知道我的事,雖然我不擔心真的被發現,卻也不希望像這樣堂而皇之地把一切攤開來,活到這個年紀,終究還是有一點放不開。所以原本想要在部落格之外另外從臉書有個發佈或連結文章的管道,似乎也行不通了,只好繼續像以前一樣,在這邊貼貼故事就好。

至於為什麼會回到臉書的懷抱,主要原因還是「商業考量」,這一點就不多提了。

雖然帶點無奈的感覺,但還是有讓人開心的事,因為我終於可以為一些人按讚了!之前離開臉書,我還是偶爾會看一些粉絲專業,認同理念或想表達關注時,就是缺少某個可以落實的動作。或許按讚不算什麼,但我就是想提高某些人、某些議題的能見度,這是我能做到最微小的貢獻了——這麼一想,其實我也不算離開臉書,很多想法還是默默被制約了。

總之(我剛才一瞬間有警告自己,不要用「總之」這兩個字,還是破功),回臉書了,但大概不會像以前用得那麼頻繁吧!我已經習慣讓自己處於半失聯的狀態了。想找我,還是可以找得到的。

那就夠了。

然後我今天偷偷去開了專頁這樣,也許哪天就又把它刪了也說不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