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自爆我是從第二集開始看「兩個爸爸」,就一直追到最後一集的人。

隨著當時劇情一直發展下去,這部戲的評論幾乎是一面倒地讚聲,不管是題材的新穎、訴求的主軸,甚至是人物個性的刻劃,都被多許多人的好評淹沒。大於是大家總想看著這兩個大男人怎麼帶大一個小女孩,看他們各自與女性發展出的愛情關係,也看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芝麻綠豆大、卻貼近我們生活的瑣事。

然後再承認,我是因為林佑威和賴雅妍(好啦!主要是林佑威)看這部戲的。*羞*

好話說完了,接下來比較不好聽。

其實說穿了,這一開始就是一部非常「賣腐」的偶像劇,兩個當紅的男偶像以類似夫妻的關係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是不是像韓國某種類型節目,"我們結婚了"之類的),而且還養育了一個女兒(這時候好像不能是兒子,會讓整個家庭顯得太陽剛而失衡,而且如果是兒子,可能就會變成同志片"Patrik Age 1.5"的情節了)。故事讓觀眾們看到兩個外型姣好的男明星以非常不同的父親形象現身,展現出偉大親情的一面,一方面滿足了一般人對家庭裡「父親」這個形象的需求,一方面也打破了一般人對「傳統父親」的刻板印象──其中一個井然有序地承擔家中傳統中的「母職」,另一個則以溺愛小孩的樣貌改造我們觀念中的「父職」。

這樣的描寫當然符合了現代對於父親形象的要求,畢竟已經慢慢跳脫了過去的父權社會,大眾所期待的父親,應是一個更溫情、更柔軟的姿態。

一般人看待這部偶像劇的觀點如此,而同志呢?

以男性角色作為賣點,某個部份絕對是在訴求同志族群,尤其用「成家」當成故事的主軸,這幾乎打中了許多同志們的內在想望。當然劇中人不是同志,演的也不是同志,但那種心理上的投射或多或少存在,更別說劇情裡偶爾出現的男性身體裸露、兩個男人間狀似親暱的擁抱與身體接觸等等。於是我看過不少回文的評論,希望故事就這樣下去,希望不要有女性角色介入,希望只有三個人的世界永遠繼續……

我只能說編劇很投機,也很狡猾,他(或他們,據說是什麼編劇班的創作成果)知道現在的趨勢是什麼、流行的是什麼、收視的族群有誰,於是大膽地讓兩個男人的曖昧表象搬上螢幕,成功攻佔了收視率。

但令人忿忿不平的是,它成功販賣了同志溫情,利用了同志的同理心,走的卻還是男情女愛的老路;雖然慶幸它最後的主軸仍是「親情」,卻又讓人覺那樣的親情夢幻又虛假,是一個非常做作的親情城堡;過度強調了這兩個父親的小女孩的重視,刻意淡化了正規親子關係的認定,或許想說明「有愛就足以成家」,忽略交待的某些部份卻讓我覺得這份愛成就得太矯柔造作,更遑論所有週遭的人竟都理所當然地認同這個家庭關係的組成。

故事的展開是兩個男人的共同女性友人遺下了一個女兒,僅以一封信模糊交代要把孩子交給兩人,接下來就是八年之後女兒長大了,三個人完美地生活在一起。

傳統家庭的觀念漸漸式微,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接受不同的家庭組成和親子關係,我相信編劇也以這樣的前提下創作了這個故事。它的背景設定非常貼近生活,沒有豪宅權貴,無關企業鬥爭,只是讓故事隨著每天的上學放學、上班下班進行,取巧地淡化它的幻想成份;再堆砌以極具喜感的對白與人物,讓走向更顯輕鬆、日常,讓每個出場人物都具有無私的情感與包容力,讓兩個截然不同的爸爸完美表現、各擅勝場──但這幾點反而讓我覺得它是個「創作出來」的故事,距離日常更遠。

尤其看著兩個男性角色的互動,常常會讓我忍不住想說:你們別假了,就大方地承認你們兩個是一對吧

當然,台灣難得出現這樣的偶像劇,所以有人覺得應該鼓勵這樣「正向」、「親情」的故事被搬上螢幕,這點我也不反對,畢竟有好看的角色誰不想看?但對比於日劇的情節,總覺得我們拍出來的故事都假假的,太天馬行空。當然日劇有很多也是一眼就看出架空的成份,但多半是那些題材本身就具有架空的性質,就不在討論之列。

但我還是把它看到了最後一集,雖然在後半部屢屢感到不耐煩,總覺得那個世界完美地過了頭。

套一句林宥嘉的歌詞:生命沒缺陷,反而是一種缺憾

我覺得,這就是「兩個爸爸」這部偶像劇的缺憾。

------

 

今天在網路上看到新聞:《兩個爸爸》編劇斥導演擅改戲 批楊一展演錯情緒

於是追著去看了之前編劇請人代PO的文章:編劇想說的心裡話

終於理解了為什麼這齣劇到後來會愈演愈怪,一個勁兒地把溫馨情節疊加上去,創造一個閤家觀賞的完美世界;雖說目的是要讓爸媽帶著小孩子也適合看的走向,但一味地追求同一種基調只是讓劇情疲乏失真罷了。看起來錯怪編劇有些言之過早,雖然我也不知道在沒改動的劇情下會不會變得更好,但至少應該很多線都可以收得比較好,也比較合理,那個「假假的」的感覺應該會淡化許多。

但我也才知道,原來導演可以有這麼大的權利把情節大翻轉啊!ok,那當初追下去真是有點不明不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r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